邹骥:气候传播应面向公众、面向青年一代******
中新网埃及沙姆沙伊赫11月16日电 “气候传播应面向公众、面向青年一代。”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近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上表示。
在邹骥看来,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多新的体会、新的认知。“全球的气候系统是怎么变化的、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这些都是崭新的知识、崭新的思维。”
与此同时,公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今天,大家需要呼吸更清洁的空气、有更清洁的水、更优美的环境,要让自己的健康得到保证。”
相应地,人们对能源的意识、对消费的意识、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十年前、几十年前相比,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这样的变化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全新的任务、全新的使命。
中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邹骥指出,从现在到2060年大约还有40年。这意味着,今天的青年一代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
邹骥认为,应通过气候传播让社会公众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意识,尤其要为青年一代所接受,并最终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行动。
他介绍,能源基金会早在七八年前,就专门成立了相关的传播项目。“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认识进展的结果。”
邹骥表示,如果青年一代都能够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意识,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能够通过大家辛勤的劳动,一步一步完成“双碳”目标。
此次边会由中国新闻社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能源基金会协办。(完)
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典型案例发布****** 元荡岸线整治前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中新网上海1月10日电 (浦帆)近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以下简称“执委会”)联合两省一市三级八方相关部门编印发布了《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典型案例》。《案例》共收集整理了示范区三年来形成的加强联保共治、夯实生态基底、推动绿色发展三个方面,22项制度创新成果和46个典型案例(应用场景),展示各部门打破行政藩篱,共同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果。 元荡岸线整治后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此外,《案例》同时优选、收录了加强跨界水体联合共治、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厚植生态优势转化基底、推动绿色创新融合发展等各种类型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与制度创新成果配套,是一套较为系统地总结提炼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创新实践案例经验集成文本图集,也是对示范区生态环保工作阶段性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 示范区首次联合生态监测启动和现场采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在联保共治方面,示范区作为两省一市的跨界毗邻地区,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示范区成立以来,执委会主动协调,构建两省一市各扬所长、充分共商、联合创制、统一管理的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体系,持续探索和巩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新机制、新模式。随着全方位联保共治机制的不断深化,示范区环境质量尤其是重点跨界水体水质持续稳定改善,太浦河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三年年均值达到Ⅱ类以上,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湖库已经提前达到2025年水质功能目标。 示范区大气超级站科学观测网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方面,示范区始终坚持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以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创新等为重点,持续探索和深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制度创新,协同构建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网络,不断健全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体系。与此同时,围绕构建示范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多样化生态格局,示范区加快实施“一河三湖”岸线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开展全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丰富生境和物种类型,维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持续筑牢示范区生态基底。 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加快探索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示范区三年来坚持筑牢示范区生态绿色本底,持续加大投入,示范区越来越优良的生态绿色基底,已经吸引了华为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创新学院、浙江大学智慧绿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英诺赛科半导体等一批创新研发高等级平台、项目落户,示范区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能级效应正不断放大。(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乐发lv地图 |